中国园林网
首页 | 国家法律法规 | 地方法律法规 | 地方行业文件 | 国家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规范
 ·园林绿化  ·规划设计  ·工程建设  ·农林环保  ·内外贸易  ·动植物  ·园艺花卉  ·其他相关
 
 
   
当前位置:首页->地方行业文件|规划设计->正文
上海市2003年-2005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上海市2003-2005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地通知
 


                                         二○○三年三月十九日

    沪府办发〔2003〕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

    《上海市2003年-2005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上海市2003年-2005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



    第一部分形势与任务

    一、第一轮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回顾与评价

    2000年,本市启动实施了第一轮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这一计划的实施,翻开了本市环境保护和建设史上崭新的一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新世纪环境保护工作开好了局、起好了步。

    ——环境建设高速推进。五大重点领域的110个重点项目按计划顺利完成或实现了预定的节点目标。苏州河和吴淞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有效突破;建成石洞口等3个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集中收集量和处理能力分别增加92.9万立方米/日和44.1万立方米/日,提高41.3个百分点和43.9个百分点;燃煤炉灶清洁能源替代工程超额完成了任务;绿化建设取得超常规的发展,新增公共绿地3988公顷;江桥、御桥垃圾焚烧厂等处置设施建成使用,新增垃圾处理能力3390吨/天。环境整治目标全面实现。

    ——环境保护投入创历史新高。环境保护投入占当年GDP的比例始终保持在3%以上,三年间共完成环境保护投资450多亿元。其中,市、区(县)两级政府投入达到65%以上,累计投入资金约300亿元,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和大型公共绿地建设工程连创环境保护项目投资纪录。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苏州河治理和绿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苏州河干流基本消除了黑臭,主要水质指标基本达到景观水标准,生态功能开始恢复;市区绿化覆盖率从19.8%提高到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3.5平方米提高到7.2平方米。全市水环境、大气环境和重点工业区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市区主要河道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二级和优于二级的天数比三年前明显增加,年平均比例提高了近十个百分点,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年平均浓度分别比1999年下降了18%和15%。固体废物处置取得了进展。城市形象和投资环境大幅提升,经受了APEC会议的检验,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环境整治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环境管理不断加强。过去三年,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步伐加快,制订颁布了《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上海市一次性塑料饭盒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道路和公共场所清扫保洁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修订了《上海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上海市排水管理条例》等,环境保护执法力度逐年加大。环境保护基础研究不断深入,环境规划工作全面开展。以单一行政手段为主的环境保护管理方式正在向以行政、经济、法制并用的全方位管理模式转变,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保护建设机制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

    ——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促进了各级领导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全社会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已成为本市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工作抓手和推进器,市、区(县)整体联动、各部门紧密配合、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工作格局初步显现,全市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合力正在逐步形成。

    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第一轮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仅仅实现了本市环境质量的初步好转,本市还有不少的环境难点、热点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如水环境治理仍处于起步阶段,苏州河干流受支流、泵站雨天放江等因素影响,水质改善还不稳定;影响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三大污染问题仍比较突出;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和水平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等环境问题开始凸现。“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尚未彻底落实;政企、政事、政社、管办不分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体制改革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对环境保护认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抓环境保护的决心还不够强,力度还比较弱。因此,要实现上海环境质量的根本好转,达到与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环境水平,还需要经过若干个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甚至更长期的努力。

    二、第二轮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2003年—2005年是本市第二轮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阶段。在继续推进水、大气环境治理、绿化建设、固体废物处置利用和工业区环境综合治理的同时,要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纳入重点推进领域。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市民身体健康为根本出发点,树立“环境优先、持续发展、绿色文明”的理念,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制造、谁回用,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防治、高强度建设、高水平管理,依托体制改革、机制和政策创新,进一步深化水、大气环境治理和重点地区的环境整治,继续大规模推进绿化建设,基本形成符合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态要求的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着力提高固体废物处置和利用的水平,启动郊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全面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不断创新、完善环境管理的体制与机制,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管理体系。到2005年,本市总体环境质量处于全国大城市先进水平,水清岸洁,空气优良,建成国家园林城市,成为国际国内适宜生活居住的城市之一,为上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承办2010年世博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主要指标:

    ——中心城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全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70%以上,日处理能力达到480万立方米。

    ——空气环境质量指数二级和优于二级的天数稳定在85%以上,力争达到90%。

    ——中心城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郊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置系统,危险废物实现全过程管理和无害化处置。

    ——基本形成以“环、楔、廊、园、林”为特征的绿化布局框架。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至11平方米;郊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以上。

    ——亩均化肥年施用量减少15%以上,亩均农药年施用量减少20%,畜禽污染负荷大幅削减,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工业污染综合治理有新的进展。全市工业企业全面达到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排放标准,吴淞地区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功能区标准,桃浦地区实现从化工工业区向都市型工业园区的根本性转变,吴泾地区环境质量有较明显的改善。